總片頭
引言
震澤底定。筱簜既敷?!渡袝?禹貢》
東南之美。會稽之竹?!稜栄拧?br/>這是中國上古典籍中關于竹的最早的記載。
只言片語,已經在地理和審美上奠定了漢民族與這種青翠植物之間的特別關聯。大約在第四紀冰川的后期,太湖周邊的地殼變遷剛剛完成,竹就和人類相遇了。
漢字中最早關于竹的記載都和這片土地有關,它就是浙江安吉。
小片名:中國影像志浙江卷安吉篇
浙江省的天目山北麓,群山起伏,樹竹交蔭,云霧繚繞,雨量充沛。天目山和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,被稱為中國竹鄉的安吉就坐落在這綠水青山之中。
《尚書.禹貢》記載:震澤底定,筱簜既敷,意思是太湖一形成,其周邊就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竹子,可見安吉和竹子緣分,已經延續了上千年。
中國歷史上首由越調翻譯成楚辭的民歌《越人歌》,正在電影《夜宴》中再度翻唱,而場景,就在這吳根越角的浙北安吉大竹海。
這片密林毛竹組成的竹海,面積達666萬平方米。它是安吉的符號,也是安吉萬物生息的根源。
安吉是全國首批生態縣,習近平同志曾經在這里,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。到底是怎樣的一片青山綠水,安吉的名字又是怎么來的?千百年來,究竟是安吉守住了竹海,還是竹海成就了安吉呢?
目錄:地名考考古記人物記風俗記音律記異物記手工記后記
地名考
古人喜竹,自然也不會錯過安吉這片竹海,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,曾選擇此地避世離俗。
漢代,這片翠竹屬于丹陽郡故鄣縣。東漢末年,朝綱不振,民心思變,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。一時間群雄割據,狼煙四起,戰火橫掃中原。地處江南的丹陽郡也受到了沖擊。然而這片竹海卻固執地把持住了自己,獨享安寧。刀劍的撞擊之聲,穿過桿桿翠竹,透至竹林深處,竟變為文人雅士的錚錚琴音。朝廷為了保住這份寧靜,下令將這竹海隔離出去,獨立成縣,以加強控制。
漢靈帝由衷感慨其安且吉兮,給這竹海賜名安吉。安吉,并非安全吉祥之意。安且吉兮意為舒適而美麗,它出自《詩經》,安吉二字,更多的是一分雅意。
豈曰無衣?七兮。不如子之衣,安且吉兮?
豈曰無衣?六兮。不如子之衣,安且燠兮?
這首題為《無衣》的古詩,描寫一個男人在懷舊感傷。他感慨自己雖然有很多套衣裳,卻都不如心儀之人做得舒適漂亮。也許當時放眼九州,在漢靈帝心中,只有吳越之間的那片大竹海,才是他向往的樂土,才是他真正的屬地。
漢朝覆滅之后,安吉縣曾經歷多次的撤銷以及復設,其轄區雖然也有過較大變動,名稱卻鮮見更改,安吉二字延續至今已有1800多年。
考古記
據上馬坎舊石器遺址考證,八十萬年前,一群古人類走進天目山陰,苕水之畔的一片山林。這里翠竹綿延,溪水縈繞,既有密林藏身,又能找到充足的食物。于是他們決定在此定居,過上了傍水而居的原始漁獵生活。
安吉是中國古人類發源地之一。幾十萬年間,古安吉人漸漸走下山林,足跡遍布整個水鄉江南。他們學會了耕種,制作出粗陋的陶器,他們馴服山川,駕駛著舟木穿梭于碧水之間。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文化,被世人稱為越人。
越人建國,一度將安吉作為自己的都城。越在中原古文字中是遙遠的意思。遠離了中原紛爭,安吉人在這富饒山水之間,默默書寫著自己的文明。然而紛爭最終還是打破了這里的寧靜。
春秋時期,吳越爭霸。吳王夫差大敗越王,攻入安吉。要地被奪,越國元氣大傷,越王勾踐被迫投降。三年忍辱負重,十年臥薪嘗膽,也許縈繞在勾踐心頭的,始終是故地的那片竹海。十幾年休養生息,越國國力漸漸恢復,反攻的大軍終于收復失地,擁有了安吉這個后盾,勾踐一舉滅吳,成就春秋霸業。
戰國時期,越國國力漸衰,覬覦已久的楚國聯合齊國擊敗了越國,安吉被楚國占領。從此越國分裂,再也無力與他國抗衡。
秦朝統一之后,越國雖亡,安吉對于江南的重要,卻有增無減?,F今的人們也許很難想象,這條由碎石鋪就,寬僅一米,雜草叢生,隱于山間的羊腸小道,竟然就是歷史上的杭宣古道。它自秦漢時起,連接起了今天的安徽,浙江,是從南京到杭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。位于杭宣古道要沖的安吉,自然成了兵家必爭之地。占領安吉往往意味著可以控制整個江南水鄉。
這是杭宣古道上的獨松關,守衛杭州的最后一道防線。它狹窄的關門,僅能容一人通過,穿行其間,我們才能切實體會,什么叫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。金國大將兀術曾感嘆,南宋若有幾百人守在這里,豈能容我通過?
然而小小的關門,卻不知見證了多少歷史的風云變幻。曾經,明太祖朱元璋穿越此門北上,攻克南京。蒙古大軍南下,攻破獨松關后僅三天,南宋滅亡。
戰火的紛爭給安吉帶來的是意識的沖撞,吳越文化在這里生根,楚越文化在這里交融。一柄柄鋒利的古劍,一種種精妙的樂器,一件件精美的漆器,默默地向我們講述著安吉的輝煌。
人物記
吳昌碩,出生在浙江省安吉縣彰吳村。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,他不顧家人反對,毅然北上參與抗日,投身戰斗。在山海關與日軍經歷了激烈的炮戰之后,大炮把他的耳朵震聾。
安吉人,吳昌碩,是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的領軍人物。他是集詩、書、畫、印為四絕的一代宗師。他把中國文人對竹子虛心向上、高風亮節的精神風范表現得淋漓盡致。(采訪:強國強種,就是把這個東亞病夫的帽子要甩掉。驅除外辱最重要的一條要強國強種,才能振奮民魂。所以吳昌碩的繪畫,本身里就有這么一股雄強豪放之氣。)
吳昌碩寫字,可他寫的隸書卻一反前人,由矮變高;他作畫,題材卻不在田園,而在山林。文化自強的擔當成就了一代大家的氣魄,齊白石、王震、趙子云等國畫大師都受到他的影響。
虛心竹有千千節,這不僅體現在吳昌碩的筆下、畫中,也同樣貫穿了這位藝術大師的一生。戰亂使得吳昌碩家人失散,背井離鄉,最終定居蘇州。一代宗師吳昌碩,每畫完心中的竹林,都會印上安吉昌碩來默默地表達對家鄉的思念。一方印章,一縷鄉思。晚年,吳昌碩為了保護故鄉安吉的一土一木,不但率領眾鄉親設立了闔村公禁碑,還親筆起草了嚴禁風木碑記。他希望每一位安吉后人,都不要忘記保護環境,守護竹海。歷史總會記住叱咤風云的人物,在生命不保時,吳昌碩選擇保護國家;在和平年代,他又選擇守護安吉。
一筆之間,吳昌碩描摹著深愛的這片土地,也勾勒出他心中的寄托。幾百年后,竹林依舊青翠。房前屋后的一抹綠色,成為每一位安吉人靈魂的顏色。¬
風俗記
安吉的竹子救過安吉人的命。
安吉的老人們知道,竹子輕易不開花,而難得一見的竹花意味著災難。1960年,三年自然災害開始了,正值糧食困難時期,安吉這個自古就重竹少農耕的地方,更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緊缺。1961年,饑餓的人們發現,安吉縣境內的竹林開花了。竹花落,竹米成。安吉南面的天目山區在那一年出產了近150萬公斤的竹米,安吉有救了。
這不是安吉人次接受竹子的饋贈。明嘉靖,萬歷,清順治年間,均有饑民靠著這一方竹海求得了生的希望。
《山海經》記載:竹六十年一易根,而根必生花,生花必結實,結實必枯死,實落又復生。竹子為了種族的存續,在災年旱年會選擇開花結果,然后成片地枯萎死去,等待著大地重新肥沃時的涅槃重生。這種罕見的情形,每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才會發生。本來是為了將種子作為竹林生命的延續留存下來的植物特性,在安吉這個世世代代珍視竹林、愛護竹林的地方,卻暗暗地有了宿命輪回的意味。
有人說,是因為安吉人善待竹子,竹子才還他們以生命的饋贈。
在安吉和余杭交界處的雙溪口村,有一塊石碑已經兩百多歲。同治年間的《安吉縣志》記載:毛竹大年則全賴冬筍、春筍,稍一掘之便難成林,鄉民生產無著。而雙溪口村的這塊碑,正是清嘉慶年間,安吉地方官府為了護筍養林設立的官方文件:奉憲禁碑。當時在各縣界處設立的石碑碑文上,都明令禁止盜挖冬筍和私設筍行。
愛護竹子的幼苗,才能仰賴竹子生存,這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,在安吉古已有之。如今歲月更迭,石碑盡毀,這碩果僅存的最后一塊碑也成了文物,可是安吉人對竹林的眷戀和珍愛,本就存在于法令和石碑之外,從古延續至今。
美食記
安吉人是吃著竹筍長大的。他們自信,沒有一個地方的筍,會比安吉的冬筍更鮮美。
冬至前后,是挖冬筍的更好時節。然而更先聞到冬筍氣息的,并不是安吉的人們。竹鼠,竹林里的精靈,以啃食竹根為生,每年更先聞到冬筍氣息的,也正是這竹間的小精靈。竹鼠在啃食冬筍時,會產生竹動,根據竹動來尋找冬筍,也是竹農們尋找冬筍的方式之一。
竹鼠雖生性貪婪,但對竹林來說,并沒有什么破壞力,反而因為地下竹鼠的啃食,和地上人們的采伐,恰好刺激了竹的生存本性,使竹子在遭受損失時,萌生出更強的生長能力,竹林會更加茂盛。竹林就這樣養育著地下的生靈,也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安吉人。
就像四川人吃辣,重慶人吃麻一樣。筍,就是安吉的味道。過年的時候,如果沒有冬筍,那便沒有了過年的味道。
冬筍的做法多種多樣,冬筍燉肉,便安吉人味蕾中最深的記憶。
將冬筍切成滾刀塊,加上一些鮮五花肉,肥瘦得當,烹入料酒、姜蔥,文火慢燉,也就是俗稱的鮮咸合一。每到大雪天或者冬閑時節,主婦們便采用一種暖鍋腳,把暖鍋放在暖鍋腳上,炭火慢慢地煨著鍋中的冬筍燒肉,鍋里的湯水微微沸騰,冒出濃郁誘人的菜湯香味,即使吃了很久很久,鍋中的菜仍然熱乎乎的,而且湯汁越燒越濃,味道也越來越好,雖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卻彌漫著濃厚的鄉味。
人的胃是有記憶的,一個人在少年時喜歡的美食,會在他的味覺里留下深深的烙印,即使長大了,也難以忘懷。竹筍的味道,就是安吉人從小到大的記憶。
音律篇
你聽過竹子的聲音嗎?
竹聲,是什么樣呢?柯國強一直在尋找,他想要找到一種可以代表安吉的音律。9歲開始學竹笛的柯國強,現在是安吉縣文化館的一名文藝工作者。他在為代表安吉文化的《砍竹舞》尋找配樂。
竹笛,不能完美地演繹,安吉與竹子幾千年的緣分。他聽遍了世間所有的樂器,沒有一種是他想要的。他走進了安吉的大竹海里,一定有,一定有一種聲音可以奏出安吉的靈魂??聡鴱娡蝗恍盐蜻^來,他走得太遠了,代表安吉的聲音,明明就在身邊。這每一件樂器誕生的靈感,都來源于當地竹農的生活,安吉縣三分之一的勞動力,在從事著和竹子相關的職業。竹子早就融入了,他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。蠶匾、蒸籠、竹碗、趕山筒、牛鈴,重低音樂器、色彩樂器,它們互相配合,有節奏也有旋律。
《砍竹舞》一炮而紅,而柯國強沒有滿足。他想要更豐富的聲音,想要更深入人心的表達??聡鴱妼W過篾匠手藝,他參考傳統樂器的原理,開始改造生活用品,并在原來配樂的基礎上重新編排,譜寫出大自然聲音的合集《竹樂》。
異物記
傳說,在安吉高海拔的千畝田,一直有一個模樣詭異的神秘生物出沒。(采訪:蛇頭,龍尾巴,很奇怪的雞爪子,生得特別古怪),村民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栗,安吉真的有這么奇怪的生物嗎?¬¬¬
考察隊到達安吉海拔1300米的龍王山濕地千畝田,展開考察,想要揭開這個神秘生物的面紗。池塘邊,枯草里,考察隊苦苦搜尋了一個上午,一無所獲。這個當地人傳說的神秘生物,會不會僅僅是個謠傳呢?
考察隊決定繼續向沼澤密布的山頂探查,突然,他們在一個不起眼的水坑邊發現了一絲異樣。伴隨著一聲驚呼,所有人都圍了過來,水坑中一堆堆的卵囊旁邊,終于發現了這個蛇頭龍尾的詭異生物,安吉小鯢。這種生物,全世界只有安吉有。
這個神秘的精靈,長時間來鮮為人知。安吉,是他們生存的凈土。千畝田人跡罕至,幾乎不受外界的影響。在山坳深處水流匯集,形成了長年濕潤的偏酸性沼澤地。這樣的沼澤地,孕育出了能凈化水質的泥炭蘚,就是這種植物,養活了嬌貴苛刻的安吉小鯢。安吉小鯢數量極其稀少,它1992年才被人類發現,是中國十個最瀕危的兩棲動物之一,2004年,安吉小鯢被列入全球極度瀕危的物種名錄。
手工記
2016年初春,安吉縣的十幾家竹木企業,同時接到了一批特殊的訂單。這批訂單涉獵范圍很廣,大到桌椅屏風,小到杯墊筆架。這批訂單的質量要求也達到了史上更高標準,既要設計新穎,還要細節。這么高要求的產品,到底要用在什么地方呢?
雖然安吉的竹匠們并不知道這批竹器的用戶是誰,但他們明白,任何一件產品的質量,都代表著安吉竹工藝的水平,事關安吉的榮譽。
早在2500年前,安吉人的雙手和竹子的磨合,就已經開始了。這里面浸泡的是一床2007年在安吉出土的竹涼席,經考古學家確認,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編涼席。2500年來,世事更迭,桑田滄海,安吉人與竹子的緣分卻代代相傳,與日彌堅。
竹編是一場人與竹子的交流。摸清竹子的品性,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。竹子首先要經過嚴格的挑選,將彈性上乘的竹子剖削成粗細均勻的篾絲,經過切絲、刮紋、打光和劈細,堅硬的竹子仿佛成了柔軟的絲綢,在竹編藝人的手里游走,織成各種你想象不到的形狀。
竹桌,竹椅,竹包,盛器,食器,花器。這一批竹器的誕生,離不開安吉竹工廠高效的機械生產線,更離不開手工竹匠們代代相傳的技藝和無窮的想象力。
9月,工匠們被召集起來,他們驚喜地發現,自己精心打磨出這一批竹器,竟然出現在了電視新聞里。原來,這一批訂單是為了杭州召開的G20峰會,安吉竹匠們的作品,都是給會議使用的!會客室的陳設、辦公用具、燈具、茶幾,主會場的桌椅、杯墊、筆架,都產自安吉。墻上懸掛著的一對兩米長的如椽大筆,更是分外奪目。
(采訪:椅子都是我們做的,G20峰會的小魚包都是我們師傅做的。我感到非常地驕傲,非常地自豪。我們在做這些的設計過程當中,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,當然是中國的特色,中國的元素。)
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中國人喜愛竹子中通外直,寧折不屈的君子氣度。G20峰會上,安吉的竹產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審美,中國的品格。竹子的家鄉安吉,走向了世界。
后記
五百里竹海,一松為險,雙溪驛道,百福古剎,小城十里獨得江南錦繡。
數千年往事,漢立雄關,唐記香筍,宋錄清茗,安吉自古盡占詩書風流。
竹是安吉的符號,安吉出產的竹,有殿堂級的器用。
2005年,在安吉天荒坪鎮余村的山水中,誕生了綠水青山,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。這才是安吉對世界的更大貢獻。
綠水青山,金山銀山。
這是安吉的前世,也是安吉的來生。
片尾(音樂)
滾屏
字幕